刷臉+聚合,移動支付迎來新形態




? ? ? ? 移動支付如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給人們帶來了快速、便捷的購物體驗。國內的電子支付目前主要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寶從購物入手、微信從社交切入,二者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 ? ? ? 2010年被稱為掃碼支付元年。這一年,支付寶推出了二維碼掃碼支付。此后掃碼支付成為了人們日常的支付手段,一時間大街小巷上遍布二維碼的身影。此后,刷臉支付也迅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日常使用時,掃碼支付已經能滿足大部分使用場景的需求,而對權限要求更高、隱私性更強的刷臉支付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央視和各地新聞節目組曾經走街串巷進行調查,得出了“安裝刷臉支付系統商家不少,使用并不頻繁”的結論。
刷臉支付依托的是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需要對人臉的特征進行準確識別,然后將生物統計學技術與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進行有效結合再通過圖像技術處理來提取視頻中人臉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生物統計學技術,構建數學模型,即可獲得人臉形態的模板。通過比對判斷二者是否為一人。
刷臉支付方便快捷,在完成人臉識別后無需再輸入密碼。另外相較于功能較為單一的掃碼支付和刷臉支付。聚合刷臉支付能夠迎合市場需求,并且成本低廉,支付便捷,深受商家跟消費者的喜愛,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聚合支付終端有望會進一步發展。一些聚合刷臉支付終端具備金融級別的3D結構光攝像頭,支持支付寶、銀聯刷臉支付、掃碼支付,甚至可實現二代身份證和NFC卡識別,讓刷臉支付和身份識別更安全。
當然刷臉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務便捷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風險。一是信息泄露風險。不法分子可通過遠程、非接觸方式,在公共場所非法批量獲取用戶人臉信息,輕易繞過認證系統,危害程度較大。二是假體攻擊風險。不法分子通過照片、視頻、高仿面具等手段,仿冒用戶人臉。系統無法識別真偽。三是非授權支付風險,即通過遠程、非接觸方式,在用戶本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地獲取用戶的人臉信息,一旦手機號碼泄露,“隔空盜刷”現象就極易出現。
有些門店使用“無感式”人臉識別技術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擅自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分析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心情等,進而采取不同營銷策略。這引發了部分人士對隱私泄露的擔憂。但發展移動支付也不可因噎廢食,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用以規范刷臉支付行為,防治非法采集用戶人臉信息。
從本質上來說,技術只是人類文化中的一個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壞,取決于社會對其如何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同樣如此,正確認識人臉識別技術并制定行業規范,對于支付行業技術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意義,未來,移動支付有望形成刷臉支付+聚合支付的新形態。